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高质量、高层次人才培养。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代表着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高度。迈进新时代的博士人才培养工作,承担着新使命,面临着新机遇,也应有新作为。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便开始了研究生教育,“文革”期间研究生教育中断,改革开放后恢复研究生教育,并进入了全面布点、形成规模效应的阶段。在新时代,博士人才培养要寻找出自己的新方位!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精尖缺”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和培养国家科技创新生力军的主渠道,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博士研究生教育必须走在时代前列。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这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高质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链条的高端,集中体现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综合能力和前沿开拓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打造一流导师队伍、构建一流学科、凝聚一流研究成果、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多重使命,是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源泉,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高校博士研究生教育必须率先冲击世界一流水平。
培养高水平博士人才,关键在于提升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还无法满足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无法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高精尖缺”博士创新人才匮乏问题还很突出。博士人才与学术拔尖人才、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之间尚未形成等号;一流博士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一流博士人才的“苗子”尚未充分脱颖而出;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我国博士人才贡献占比低,与国家地位不相匹配。这些困扰我国高水平博士人才培养的“难点”“痛点”,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因此,要提高我国博士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精尖缺”优质博士人才,就必须不断改革育人机制,大力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
当前,党和国家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必将迎来“教育强国”的新时代,博士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前所未有。
在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增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整个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对高水平博士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国家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多年稳定在4%以上,先后推出“211”“985”“双一流”等高等教育重大建设工程;重大科学计划相继实施;迈进新时代,教育部又适时启动了《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博士生规模在质量提升的条件下逐步扩大。这些都为我们培养高水平博士人才创造了极佳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把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精尖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积极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发挥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引领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博士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是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世界一流水平博士创新人才。
要树立起中国标准。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把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一流人才作为办学理念的核心,但对于什么是一流人才,并没有统一标准。我们要确立我国的“世界一流”目标内涵及考核指标,制定中国自己的博士人才培养标准。一流博士人才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博士研究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一流博士人才要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立足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往和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一流博士人才要有强烈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甘于坚守学术理想,勇于追求科学真理,敢于挑战科学难题,提一流的问题,做一流的学问,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
要立足高水平科研培养高水平博士人才。高水平科学研究与博士人才培养的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既有历史渊源,也符合当代科教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生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德国洪堡模式,确立了教育培养和科学研究协同并举的原则。20世纪中后期,国内外著名大学开始以“研究型大学”为目标,逐渐形成了以高水平科研优势带动博士人才培养的制度。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看,以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增强高校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以一流研究培养一流博士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选择。
构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要依靠机制创新。具体来说是人才培养工作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未来发展需要,以战略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从引领国家未来发展出发,积极适应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特点,优化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对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进行再设计,提高学科交叉、跨学科培养的能力和比例;加强产学研紧密协同,探索建立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对接机制,开展更多形式博士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
近年来,复旦大学主动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在构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上进行积极探索。学校将高质量博士生培养与“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建设对接,与国际人类表型组重大科学计划、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和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布局紧密结合。通过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需求,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真正实现将高水平博士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有机结合。为构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复旦大学正在全力推进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包括改革招生选拔模式,推广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模式;确立分类培养机制,学术型博士生实行长学制培养,施行“分流淘汰制”;实施“机制、科研、导师”三维提质战略;实施“未来学者计划”,培育研究生的科学精神等等。通过综合改革,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工作正在复旦全面展开,必将促进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全面提升。
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中外合作交流,助力高水平博士人才培养。大学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高地,推动文化的传承与繁荣是一流大学必须肩负的使命。一流博士人才,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努力成为世界文明进步的积极推动者。博士人才培养要依托国家整体对外开放战略,积极推进中外合作与交流。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发展为契机,以国际合作为依托,以联合培养为途径,扩展博士生国际视野,全面提升博士生跨文化理解、交往和竞争能力。复旦大学成立了国际智库中心,在海外建设“中国研究中心”,构建涵盖数十个国家的智库网络,广泛吸收海内外访问学者,实现中国发展和全球治理等重大问题的双向交互,搭建智库外交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智库在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舆论引导、公共外交重要功能的同时,也发挥着人才培养的功能。复旦大学还承建5家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构建复旦版“中外人文和大国对话机制”,组建“复旦—拉美”大学联盟,上海论坛、复旦学者项目等有力促进高层次的国际交流,为博士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总而言之,迈进新时代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要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内涵发展为基本路径,在“双一流”建设推进过程中,全面提升博士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高精尖缺”专门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校长 许宁生,刊于2018年4月号《中国研究生》杂志。